首页 > 新闻资讯 > L-岩藻糖(L-Fucose)的化学性质

L-岩藻糖(L-Fucose)的化学性质

2025-09-04 [25]

L-岩藻糖(L-Fucose)的化学性质可从其分子结构、物理特性及化学行为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:

一、分子结构特征

  1. 化学式与分子量
    L-岩藻糖的化学式为 C₆H₁₂O₅,分子量 164.16 g/mol,属于六碳脱氧单糖(甲基戊糖)。其结构可视为 L-半乳糖的6号碳脱氧衍生物,即6号碳原子缺失羟基(-OH),形成甲基(-CH₃)取代的脱氧结构。

  2. 立体异构与构型

    • L型构型:与D-葡萄糖互为镜像异构体,这种构型差异使其在生物体内的识别和代谢途径中具有特异性。

    • 不对称碳原子:分子中存在多个不对称碳(如C3、C4、C5),导致其具有旋光性,比旋光度为 -78°(水溶液,C=0.02)

二、物理性质

  1. 外观

    • 纯品为 白色结晶粉末,无臭,味微甜。

  2. 溶解性与吸湿性

    • 水溶性:易溶于水(溶解度约 50 mg/mL),形成澄清无色溶液。

    • 有机溶剂溶解性:可溶于甲醇、乙醇、DMSO等极性有机溶剂,但不溶于yi醚、氯仿等非极性溶剂。

    • 吸湿性:具有强吸湿性,暴露于空气中易吸潮结块,需密封保存。

  3. 热稳定性与熔点

    • 熔点150-153℃

    • 热分解:高温下可能发生分解,需避免长时间高温处理。

  4. 酸碱稳定性

    • 酸度系数(pKa)12.50±0.20,表明其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,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或异构化。

    • pH耐受范围:在pH 2-8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,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可能降解。

三、化学行为与反应特性

  1. 糖苷键形成能力

    • 糖基化反应:作为供体或受体参与糖苷键形成,是构成糖蛋白、糖脂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单糖。

    • 酶促反应:在GDP-L-岩藻糖合酶催化下,可转化为GDP-L-岩藻糖,进一步参与细胞表面糖链的合成。

  2. 氧化还原反应

    • 弱还原性:与斐林试剂等弱氧化剂反应缓慢,但可被强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)氧化为糖酸或糖二酸。

    • 费林反应:不与斐林试剂直接反应,需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才能显色,可用于与其他还原糖区分。

  3. 酯化与醚化反应

    • 羟基修饰:分子中的羟基(如C1、C2、C3、C4位)可与酸酐或卤代烃反应,生成酯或醚衍生物。

    • 乙酰化:常用乙酸酐和吡啶进行乙酰化,生成全乙酰化L-岩藻糖,用于结构分析或保护基团。

  4. 异构化与脱水反应

    • 酸催化异构化:在强酸条件下,L-岩藻糖可能发生异构化,生成其他脱氧糖或呋喃型衍生物。

    • 脱水反应:高温或酸性条件下,6号碳的脱氧结构可能促进分子内脱水,形成不饱和糖或环状化合物。

四、光谱与色谱特征

  1. 红外光谱(IR)

    • 显示羟基(-OH)的伸缩振动峰(约 3400 cm⁻¹)和C-O键的伸缩振动峰(约 1050-1150 cm⁻¹)。

    • 脱氧结构导致6号碳附近无羟基吸收峰,可与普通六碳糖区分。

  2. 核磁共振(NMR)

    • ¹H NMR:C1-H(δ ≈ 5.2 ppm)、C2-H(δ ≈ 4.0 ppm)等质子信号清晰,可用于结构鉴定。

    • ¹³C NMR:C6(δ ≈ 16-20 ppm)因脱氧而化学位移显著低于其他碳原子。

  3. 质谱(MS)

    • 电喷雾质谱(ESI-MS)显示分子离子峰 m/z 165 [M+H]⁺,符合C₆H₁₃O₅⁺的分子量。

关于我们:

陕西星贝爱科生物科技经营的产品种类包括有:合成磷脂、高分子聚乙二醇衍生物、嵌段共聚物、磁性纳米颗粒、纳米金及纳米金棒、近红外荧光染料、活性荧光染料、荧光标记物、蛋白交联剂、小分子PEG衍生物、点击化学产品、树枝状聚合物、环糊精衍生物、大环配体类、荧光量子点、透明质酸衍生物、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、碳纳米管、富勒烯,二氧化硅及介孔二氧化硅,聚合物微球,近红外荧光染料,聚苯乙烯微球,上转换纳米发光颗粒,MRI核磁造影产品,荧光蛋白及荧光探针等等。

温馨提示:仅用于科研,不能用于人体!

相关产品:

UDP-2-alkynyl-GlcNAc


UDP-2-carbonyl-GlcNAc


UDP-6-Biotinyl-GlcNAc


UDP-2-Biotinyl-GlcNAc


UDP-6-N3-GalNAc


UDP-2-alkynyl-GalNAc


UDP-6-Biotinyl-GalNAc


UDP-2-Biotinyl-GalNAc


CMP-Neu5A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