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技术文章
  • BSA@Au纳米颗粒,牛血清白蛋白包覆金纳米颗粒的介绍
    2025-9-12 52
    BSA@Au纳米颗粒是由牛血清白蛋白(BSA)与金纳米颗粒(AuNPs)结合形成的复合材料,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,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。一、结构与性能特点Janus结构BSA@Au纳米颗粒属于Janus纳米材料,即两种或多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组分整合于同一结构中。BSA提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而金纳米颗粒赋予其特殊的光学性质(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),二者协同作用,实现多功能化。高比表面积与负载能力纳米级尺寸(通常粒径为5-100nm)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积,可高效负载药物、...

  • 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的描述
    2025-9-12 42
    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(Co₃O₄NPs)是一种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,化学式为Co₃O₄,属于AB₂O₄型立方尖晶石结构,其中O²⁻呈面心立方紧密排列,Co²⁺占据四面体间隙,Co³⁺占据八面体间隙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核心特性进行系统梳理:一、物理化学性质外观与形态通常为黑色或灰黑色粉末,液态产品(如乙醇分散液)呈黑色液体。粒径范围广泛,常见球形颗粒尺寸为50-100nm,不规则形貌颗粒可达100-200nm,电镜观测显示部分产品粒径低至6-10nm。密度与热稳定性松装密...

  • PVP修饰硫化铜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
    2025-9-11 59
    制备方法与结构特性PVP(聚乙烯吡咯烷酮)修饰硫化铜(CuS)纳米颗粒是通过表面功能化改性获得的复合材料,其制备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:纳米颗粒合成:首先制备CuS纳米颗粒,通过化学沉淀或水热法等方式控制颗粒尺寸和分散性。PVP表面修饰:将CuS纳米颗粒分散于PVP溶液中,利用PVP分子中的极性基团(如酰胺基)与CuS表面的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或静电相互作用,实现包覆修饰。自支撑膜成型:通过滴涂法将PVP/CuS混合液沉积在玻璃基底上,经热处理(如200°C)增强膜强度后,浸入水...

  • CuS@MSN,介孔硅包硫化铜纳米颗粒的特征
    2025-9-11 56
    结构特征介孔硅包硫化铜纳米颗粒(CuS@MesoporousSilicaNanoparticles,CuS@MSN)是一种核壳结构纳米材料,其核心为硫化铜(CuS)纳米颗粒,外壳为具有有序孔道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层。这种结构赋予材料以下特点:核-壳结构优势:硫化铜内核: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,适用于光热治疗(PTT);介孔硅外壳:提供高比表面积和可控孔径(2–50nm),有利于负载药物、分子探针或其他功能分子。可功能化修饰:介孔硅表面可通过化学修饰引入氨基(-NH₂)、羧基(-...

  • CS-CuS NPs,壳聚糖硫化铜纳米颗粒的特点
    2025-9-11 66
    结构与性能优势壳聚糖硫化铜纳米颗粒(Chitosan-CopperSulfideNanoparticles,CS-CuSNPs)是通过壳聚糖修饰硫化铜纳米颗粒表面形成的复合材料,结合了两者的核心特性:结构特点:壳聚糖通过化学键合或物理吸附方式包裹在硫化铜纳米颗粒表面,形成核-壳结构。其中,硫化铜内核具有光热转换、催化等性能,壳聚糖外壳则提供生物相容性、水溶性及表面功能位点。性能优化:水溶性与稳定性提升:壳聚糖的亲水基团(如氨基、羟基)有效改善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分散性,防止团聚;...

  • 硫化铜纳米颗粒的介绍
    2025-9-11 52
    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基本特性硫化铜(CuS)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半导体材料,其带隙约为1.2eV,属于p型半导体。这类材料由于其纳米级尺寸带来的量子限域效应和高比表面积,在光学、电学、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。硫化铜纳米颗粒的结构类型根据结构不同,硫化铜纳米颗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实心硫化铜纳米颗粒:结构致密,适用于基础光学和电学研究。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:内部具有空腔结构,可提高载药能力,适用于药物输送和肿瘤治疗。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颗粒(HMCuS...

共 1979 条记录,当前 4 / 330 页  首页  上一页  下一页  末页  跳转到第页